病例报告
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并发利什曼病1例
中华血液学杂志, 2022,43(2) : 164-164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253-2727.2022.02.015

患儿,女,3岁,因"发热十余天"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。血常规:WBC 17.7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0.24,淋巴细胞占0.60,RBC 3.64×1012/L,HGB 89 g/L,PLT 69×109/L。骨髓象: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.78,糖原染色(PAS)阳性。免疫分型:异常细胞占0.765,主要表达HLA-DR、CD10、CD15、CD19、CD2、CD38、cCD79和TdT。染色体核型正常。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:TCF3-PBX1阳性,余阴性。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(B细胞,中危)。根据CCLG-ALL 2008方案先后予以泼尼松预激、VDLD方案(长春新碱、柔红霉素、培门冬酶、地塞米松)诱导缓解、CAM方案(环磷酰胺、阿糖胞苷、6-巯基嘌呤)早期强化、大剂量甲氨蝶呤巩固、VDLD+CAM方案延迟强化Ⅰ、维持治疗及VDLD方案延迟强化Ⅱ治疗。化疗期间规律行腰椎穿刺及三联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,规律复查骨髓象及微小残留病(MRD),均呈完全缓解(CR)状态。2018年1月25日,患儿因"确诊ALL 10个月余,发热6 d"再次入院,最高体温41 ℃,伴有寒战、气促,偶有咳嗽,无明显咳痰,无腹痛、腹泻、胸闷等症状,家属入院前自行给予"阿奇霉素、抗病毒口服液"治疗4 d,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。患儿无乙肝、结核等传染病史,常规预防接种,无手术外伤及食物药物过敏史,前期治疗中共输注红细胞8 U,血小板3 U。

引用本文: 陈慧玲, 曾鹏云, 柴晔.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并发利什曼病1例 [J] . 中华血液学杂志, 2022, 43(2) : 164-164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253-2727.2022.02.015.
参考文献导出:   Endnote    NoteExpress    RefWorks    NoteFirst    医学文献王
扫  描  看  全  文

正文
作者信息
基金 0  关键词  0
English Abstract
评论
阅读 0  评论  0
相关资源
引用 | 论文 | 视频

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。

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本刊文章,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。

除非特别声明,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。

患儿,女,3岁,因"发热十余天"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。血常规:WBC 17.7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0.24,淋巴细胞占0.60,RBC 3.64×1012/L,HGB 89 g/L,PLT 69×109/L。骨髓象: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.78,糖原染色(PAS)阳性。免疫分型:异常细胞占0.765,主要表达HLA-DR、CD10、CD15、CD19、CD2、CD38、cCD79和TdT。染色体核型正常。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:TCF3-PBX1阳性,余阴性。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(B细胞,中危)。根据CCLG-ALL 2008方案先后予以泼尼松预激、VDLD方案(长春新碱、柔红霉素、培门冬酶、地塞米松)诱导缓解、CAM方案(环磷酰胺、阿糖胞苷、6-巯基嘌呤)早期强化、大剂量甲氨蝶呤巩固、VDLD+CAM方案延迟强化Ⅰ、维持治疗及VDLD方案延迟强化Ⅱ治疗。化疗期间规律行腰椎穿刺及三联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,规律复查骨髓象及微小残留病(MRD),均呈完全缓解(CR)状态。2018年1月25日,患儿因"确诊ALL 10个月余,发热6 d"再次入院,最高体温41 ℃,伴有寒战、气促,偶有咳嗽,无明显咳痰,无腹痛、腹泻、胸闷等症状,家属入院前自行给予"阿奇霉素、抗病毒口服液"治疗4 d,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。患儿无乙肝、结核等传染病史,常规预防接种,无手术外伤及食物药物过敏史,前期治疗中共输注红细胞8 U,血小板3 U。

入院体检:体温39.5 ℃,脉率102次/min,呼吸23次/min,血压82/58 mmHg(1 mmHg=0.133 kPa)。神志清楚,精神佳,无皮疹及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。胸骨中下段无压痛。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腹软,上腹部压痛明显,肝脏肋缘下约一横指,脾脏肋缘下约两横指,肝脾区均无压痛,移动性浊音阴性,肠鸣音3次/min。脊柱及四肢无畸形,双下肢无水肿。入院完善相关检查:WBC 2.84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0.60,淋巴细胞占0.32,HGB 73 g/L,PLT 87×109/L。ALT 60 U/L,AST 41 U/L,LDH 373 U/L。尿、便常规及凝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。降钙素原(PCT)9.76 μg/L。EB病毒及呼吸道病毒阴性。G试验及GM实验均阴性。骨髓象:增生活跃,未见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。骨髓及外周血涂片未发现寄生虫。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阴性。胸部CT:双肺纹理增重。rK39层析实验阴性。自身抗体谱阴性。

因患儿本次入院为延迟强化Ⅱ(VDLD方案)治疗结束后10 d,目前仍为CR状态,多考虑发热由感染所致,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同时,行头孢曲松经验性抗感染治疗4 d,患儿仍有高热,抗生素升级为美罗培南。此后患儿血培养出屎肠球菌,故在美罗培南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,1周后患儿体温控制仍不理想。行多学科讨论后不排除真菌感染及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可能,抗感染方案调整为阿米卡星联合万古霉素及卡泊芬净,三药联合5 d后患儿体温仍无明显改善,而外周血三系进行性下降(WBC 0.8×109/L,HGB 65 g/L,PLT 46×109/L),复查骨髓及MRD仍提示ALL CR。因患儿有发热、肝脾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,且长居地为利什曼病疫区,不排除利什曼病可能。第3次外周血涂片镜检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,且rK39抗体阳性,明确诊断利什曼病。停用所有抗生素,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3 d后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,锑剂治疗1周后患儿肝脾逐渐回缩,血常规恢复正常,2周后肝脾回缩至正常。现患儿确诊ALL 4年余,骨髓呈持续CR状态,利什曼病无复发。

讨论:

发热是血液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,CR期患者发热的常见病因为疾病复发和粒细胞缺乏(粒缺)所致的细菌感染。对于明确诊断为感染所致发热的患者,缩短粒缺期同时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。经验性抗感染失败者需根据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调整抗感染药物。本例患儿居住地为疫区,且合并发热、肝脾肿大及三系减低等临床特点,外周血涂片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,警示我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CR期出现发热、肝脾肿大等类似疾病复发等临床表现时,除监测原发病状态以外,还需结合患者年龄、旅居地等考虑到利什曼病等其他少见感染性疾病。

 
 
展开/关闭提纲
查看图表详情
回到顶部
放大字体
缩小字体
标签
关键词